戏曲新编剧目如何依法“流通”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3-30   
  著名剧作家徐棻携新书《徐棻精编折子戏精选》26日下午亮相上戏“卓越讲堂”,该书收录了徐棻根据自己创作的大戏精编的近30个折子戏,徐棻表示将把这些剧本送给需要的剧团无偿使用。
  戏曲新编剧目流传不广,远远无法与传统戏相提并论,一向是新编戏的一个“软肋”,除了剧目本身的问题之外,版权也是影响新编戏流传的原因之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戏曲作品的版权问题相当复杂,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在新编戏大行其道之前,戏曲界几乎没有版权概念,一个戏哪个剧团都可以演。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在没有电视、网络的年代依然会有大量唱段家喻户晓。而新编剧因为版权问题,被别的剧团搬演的就少得多,这其中当然也有剧团的原因,毕竟一般来说只有原创作品才能为剧团赢得各种奖项和荣誉。当然一些有市场潜质的新编剧也经常会被一些中小剧团搬演,比如上海京剧院的《狸猫换太子》、上海越剧院的《孟丽君》等就曾被不少剧团搬演,只不过很多时候搬演并没有得到授权。
  据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介绍,戏曲作品的版权相当复杂,编剧、导演、音乐等都有各自的权利,而当剧团把一部作品被搬上舞台上,剧团则会拥有舞台演出版权。所以如果同一剧种的剧团要依照正规的渠道搬演其他剧团的作品,会涉及相当复杂的版权问题。而另一方面,如果创排了一部被市场看好的作品,剧团一般也不会轻易同意让别的剧团去演,李莉坦言,演出场次等是剧团考评的一个基本因素,多一个剧团演同一个剧目,自己的市场就会变小。
  不过如果有更多的剧团来演同一个作品,对于提升作品的影响力显然是有好处的。而对于一些不太具备原创能力的中小剧团来讲,搬演一些成熟且有市场的作品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如今的戏曲界,好的剧本稀缺,有影响力的新编戏也同样稀缺,从剧种的角度来看,让一些优秀的新编戏能够“流通”起来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做法。不过要让作品“流通”起来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徐棻作为编剧向所有剧团免费提供版权虽然是一件好事,不过也只是一个特例。李莉表示,戏曲作品有其特殊性,但目前并没有太多适用的法津法规,很多时候只能参照一些相近似的法律法规,上海越剧院几乎每年都会遇上一些大大小小的版权问题,有时候只能依靠协商解决。
  其实真要让优秀的新编戏“流通”起来也未必一定是件复杂的事,如果剧协等部门能牵头成立相应机构,有意进入“流通”的作品可以通过相应机构进行代理,搬演的剧团依据自己的演出场次支付一定的费用,也可以有一个双赢的局面。
    来源:新民晚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