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柬人文交流年”闭幕式活动侧记
陈关超 张莹莹
中国同柬埔寨地理相近、文化相通。
2月23日至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柬埔寨王国旅游部、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中柬人文交流年”闭幕式系列活动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其间举办了中柬两国非遗展示会、文旅推介会、文旅线路考察、文艺展演等多项人文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对过去一年中柬两国在人文领域深入合作的总结与展示,更是两国友谊在新时代继续深化与拓展的新起点。
非遗展演同台互动
作为闭幕活动的精彩开篇,2月24日上午,中柬文化旅游推介会在郑州市开幕。在非遗展示区,精美的登封窑陶瓷、灵动的皮影戏剪影、细腻精巧的剪纸、栩栩如生的木雕以及面塑,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传统技艺承载着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柬埔寨非遗展览区,大皮影戏、面具舞、皇家舞、高棉武术等柬埔寨传统艺术同样令人大开眼界。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柬埔寨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宝贵桥梁。
作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地,郑州市、登封市也分别向远道而来的柬埔寨嘉宾展示了郑州的城市魅力。无论是少林功夫还是景区、街区,郑州都在全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柬埔寨海外旅游市场推广司司长普拉·武西以“柬埔寨旅游潜力”为主题,向在场嘉宾介绍了柬埔寨的国家概况与旅游资源。他提到,柬埔寨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有着类型多样的旅游区域与独特的文化遗产,欢迎大家来体验。
文艺演出交相辉映
2月24日晚,“2024中柬人文交流年”闭幕式演出在河南郑州举行。演出在中柬器乐交响《和合之美》中拉开序幕,随后中方经典曲目《金蛇狂舞》和柬方的《夜晚相会》相继奏响,两国艺术家携手演绎,让不同文化的音符交织碰撞,奏响了人缘相亲、情感交融的和合之音。
舞蹈《石窟万象》和《皇家仙女舞》分别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愉悦。前者以中国四大石窟及郑州石窟寺的壁画、雕塑为灵感,用灵动的舞姿再现了千年石窟的传奇故事;后者则展示了柬埔寨仙女的智慧与勇敢,舞蹈形象来源于柬埔寨先人在寺庙墙壁上的雕刻,彰显了柬埔寨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柬器乐交响《千载和鸣》是演出的一大亮点。中国箜篌与柬埔寨高棉竖琴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绽放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花。中柬歌曲联唱环节则让现场观众沉浸在不同文化的歌声中。《吴哥圆圈舞》和《上春山》分别代表了柬埔寨和中国的经典歌曲,两国歌手的深情演唱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柬武术《竹林侠影》表演中,柬埔寨斗狮拳武术团与河南省少林武术馆的武者们以武会友,共同演绎了文明互鉴的精彩篇章。在《霓裳》服饰演艺秀中,高棉传统服饰与中原传统服饰依次亮相,展现出两国服饰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交响戏曲《花木兰》将演出推向又一个高潮。戏曲演员与交响乐团的合作,生动演绎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柬埔寨舞蹈《千年之光》则展示了柬埔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舞、高棉皮影戏、皇家芭蕾舞等元素在舞台上一一呈现,彰显了柬埔寨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平等互鉴、文化共生”。来自中国和柬埔寨的优秀文艺工作者通过武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和合之美”“和合万象”“和合共生”3个篇章的精彩节目,将两国的文化特色有机融合,展现出中柬文明的千年对话与时代共鸣,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
人文交流“双向奔赴”
在柬埔寨吴哥古迹巴戎寺的墙壁上有体现中国古代商人同柬埔寨人民贸易往来的生动情景;吴哥古迹的今日风采,也离不开一批批中国专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修复技能,这成为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的重要力量,为中柬文化遗产保护赋予了新的内涵。
2024年为“中柬人文交流年”。回顾过去一年的中柬人文交流年活动,可以说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两国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特别是在文化旅游方面成果卓著。柬埔寨旅游协会会长蔡秀琳表示,从吴哥窟、巴戎寺的经典文化遗产之旅,到金边的现代都市与湄公河夜景,十分欢迎中国游客来到柬埔寨,推动两国旅游业的发展。据了解,2024年入境柬埔寨的国际游客共670万人次,其中有近85万为中国游客。
柬埔寨航空、陆路、水路交通便利,各类传统节日遍布全年。作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地,郑州也展示了“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魅力,在这个人文交流的舞台散发出迷人的风采。
河南充分发挥历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参与“中柬人文交流年”各项活动,让中原文化的厚重与柬埔寨文明的灵动充分交融,为交流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郑州闭幕式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证明中柬两国文化多姿多彩、优势互补。这场闭幕式更是美好友谊和文化合作的新开始,接下来两国将在旅游、经贸、文化、艺术等领域加深合作,人文交流的脚步将永不停歇,共同谱写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本文图片均为“2024中柬人文交流年”闭幕式活动现场,由徐宗福摄。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