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军团》让兵马俑“活”起来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5-01-20   

本报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王三合

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演出现场    秦 毅 摄

  “黑夫是秦人,为秦国作战,立功受爵……”在距离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约1.5公里处的大秦剧场里,大秦的兵俑“活”了,一次次震撼着走进剧场的中外游客。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常态化演出的实景沉浸式多媒体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通过行进式演出,让人们穿越历史,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故事。
  《复活的军团》被称为“读懂兵马俑的说明书”,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复活的军团》以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研究成果和湖北云梦竹简记载史实为依托,通过沉浸式转场观演方式,讲述秦王嬴政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的军事战略思想和两个秦代小兵“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深度诠释了普通秦人的责任与担当,同时赋予了兵马俑新的生命和情感,让文物“走出”陈列馆,走进人们的生活。
  “考古发现,在一座战国末年的秦墓里,有秦国士兵‘黑夫’写给家人的战地家书。《复活的军团》由此改编而来。在兵马俑的家乡,向世界讲好兵马俑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秦文化,给秦俑注入生命力,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复活的军团》演出及运营单位——西安六合演艺总经理乔立达说,在遇到纪录片《复活的军团》导演金铁木后,他们双方一经碰撞,将纪录片的一部分写成剧本,经过前后11遍的修改打磨,最终将这部史诗剧搬上舞台。
  2020年8月1日,在专业演员的深情演绎中,在声、光、电等科技渲染和舞台场景的加持下,《复活的军团》正式推出,将文物史料转化为舞台演出,为观众营造一种“零距离”触摸历史的既视感。
  “演出赋予了兵马俑新的生命和情感,让人有一种跨越千年与历史拥抱的感觉,让遗产走进了生活。”四川游客苏敏说。
  听战鼓、观战阵……近日,在大秦剧场里,《复活的军团》正在上演。来自西安7所高校的300余名学生在一个多小时的沉浸式演出中,通过移步换景和剧情的层层递进,与故事中的人物一道“穿越”时空,感受秦史秦事。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新秦人(大学生)赏秦剧·看秦俑·学秦史’主题公益活动,让他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从文化中获得智慧,增强爱国意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乔立达表示,《复活的军团》将不断创新,将秦文化的魅力展现给海内外游客。
  “2024年,《复活的军团》演出2985场次,接待观众约110万人次,实现收入7000余万元。”乔立达表示,目前,随着外国游客大幅增加,他们还录制了《复活的军团》英文版解说词。未来,将推出英文解说版演出,让海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悟中国文化。此外,还计划推动《复活的军团》二期大型剧院的建设。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之一。临潼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潼作为兵马俑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秦东陵等大量秦文化遗迹,是关中乃至全国秦文化资源的富集区,秦文化也成为临潼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金名片。
  《复活的军团》地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周边,既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游客进行了有效引流,又满足了游客在参观俑(兵马俑)陵(秦始皇陵)后进一步的文化需求,加深了游客对文物的理解,成为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一个鲜活事例。《复活的军团》已成为临潼区继舞剧《长恨歌》之后第二张文旅演艺名片。
  “近年来,临潼区依托地域特色、科技创新、历史文化,打造了包括《长恨歌》《复活的军团》在内的多台精品文旅演艺和文化体验项目,带动了沉浸式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段明表示,临潼区加快构建“一体两翼”文旅发展格局,实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工程,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和数字体验新空间的打造和提升,让游客的文化获得感、体验感更强。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